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ds体育下载 > 新闻动态 >

1959年宋希濂被特赦后:晚年塞钱给陈赓遗孀,临终一句话让人泪目_蒋介石_黄埔军校_战犯

发布日期:2025-07-06 23:54    点击次数:154

宋希濂与陈赓将军之间,有着一段异常深厚且动人的友谊。

作为一名被特赦的战犯,宋希濂在重返正常生活后,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文史资料的整理与研究之中。进入晚年,他还积极参与了许多对国家有益的事业,贡献良多。

陈赓作为开国大将,威名远扬;而宋希濂则是1959年首批获得特赦的战犯。两人的人生轨迹,乍看之下截然不同,却有着诸多交汇的瞬间。

早在1923年,陈赓和宋希濂便一同参加了长沙育才中学的入学考试。他们听闻孙中山先生派人来到长沙,公开招募有志青年去广州参加军事训练,二人因此不约而同地赶赴考场。六天后,榜单公布,两人双双被录取。

两人都聪慧过人,随后顺利考入黄埔军校。陈赓性格开朗,善于在军校内各种派系之间游刃有余;而宋希濂则较为内向,性格沉稳,因陈赓的影响,逐渐倾向于站在他的阵营一边。

那时,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正是周恩来总理。周总理曾在大花厅向学生们讲述国内外的复杂形势,大家听得异常专注,宋希濂对此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。

不过,他们的同窗生活仅仅持续了半年多。由于局势紧迫,作为第一期学员的他们很快拿起枪杆,投身到平定各路军阀的战争中去。

展开剩余89%

此后,陈赓始终关心着宋希濂,而宋希濂对陈赓的敬佩之情也与日俱增。

即便几十年过去,宋希濂依然清晰记得第一次见到周总理时的场景,那种庄重与坚定深深烙印在心中。

不过,彼时的宋希濂内心充满迷茫,“云里雾里”,无法明确自己的前路。他曾给陈赓写信,希望得到指点。但因陈赓正忙于前线战事,未能及时回复。恰在此时,宋希濂被调离岗位。

宋希濂深知自己官运亨通,离不开蒋介石的关照,但他又难以开口向陈赓提及此事。

一次深入交谈中,陈赓仍希望宋希濂能重新考虑自己的立场,而宋希濂内心却始终摇摆不定,陈赓只得耐心劝他三思。

到蒋介石背叛革命的时候,宋希濂已成为其心腹,但每当想到陈赓,内心仍旧无法平静。1926年,宋希濂在桐庐激战中负伤,伤势严重,住院直到1927年中旬仍未康复。外面风云骤变,形势大不相同。

陈赓曾写信劝他赴武汉养伤,但宋希濂难以割舍手中的权力,陷入了极度的挣扎与矛盾。他也深刻意识到,过去两党合作时期,自己无论站在哪方都是为了革命,而如今情势反转,选择意味着无法回头。

正当他内心煎熬时,蒋介石亲笔写信,嘱托他康复后赴南京,并附上了300大洋的路费。

从此,两位昔日好友在理想信念上渐行渐远,分道扬镳。

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,宋希濂任26师师长,奉命进驻潼关,协助妥善解决局势。事后,他被调任西安警备司令。

1937年4月,陈赓从延安来到西安,二人已近十年未见。此次会面,宋希濂作为东道主,特地设宴招待,频频敬酒,席间聊起过去十年经历。

陈赓言谈间流露出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,试图唤醒宋希濂回头;而宋希濂在国民党军中官运顺畅,自然不愿轻易改变立场。

两人私交甚笃,但在政治立场上依旧难以说服彼此。

1948年8月,宋希濂任华中地区14兵团司令官,蒋介石亲自接见,交付阻止人民解放军西进四川及湘西的重任。

然而,翌年年底,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,宋希濂先失荆门,后在川东遭遇惨败,迫不得已率残部撤向西昌。

人民解放军紧追不舍,12月19日宋希濂在大渡河沙坪被围。情急之下,他拔出手枪欲自尽,幸被身边警卫排长及时拦下,随后被俘押至西南公安部第二看守所。

彼时的宋希濂深感命运尽头,觉得这一生大概完了。

他无数次想给陈赓写信,却因对方已成大名鼎鼎的兵团司令,而自己只是阶下囚,最终放弃了念头。

然而他万万没想到,陈赓竟在百忙中抽空,专程从云南赶到重庆看望他。

这次重逢,宋希濂泪流满面,紧握陈赓的手,感动至极。

两人从上午10点谈到下午4点,随行干部还特地准备了午餐。

临别时,陈赓为宋希濂指明未来的方向,鼓励他不要背负沉重的精神包袱。

看到自己的境遇未必如此悲惨,宋希濂逐渐意识到,如果能迷途知返,或许还能拥有下半生的光明。

1954年,宋希濂被转至功德林战犯管理所,这里聚集了许多昔日的国民党旧友,大家一同接受思想教育。宋希濂的观念开始松动,回顾起自己过往的抉择。

1959年12月,宋希濂与其他战犯获特赦,1960年他与杜聿明一同前往北京南郊红星人民公社参加劳动。

次年4月,陈赓在四川饭店摆宴,邀请宋希濂、杜聿明等黄埔同窗小聚。陈赓毫无架子,热情地与每人握手拥抱。

他开场第一句话意味深长:“我们今天又走到了一起。”

昔日黄埔军校结下的深厚情谊再次被提及。席间,陈赓还详细询问每位同学的家庭状况和生活困难,表示若有需要会尽力帮助,这份关怀让所有人心中温暖。

这些昔日国民党将领在功德林期间反思良多,陈赓在酒席上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:“如果孙中山先生没有早逝,由他领导革命,是否能避免后来的一切纷争?”

1961年10月19日,国务院派车将宋希濂接到颐和园一处别墅,表面上由张治中将军主持,实则是周总理亲自安排。

当日30余人参加聚会,饭后在院中合影。重逢周总理,宋希濂感慨万千。

从1961年起,宋希濂开始积极为新中国贡献力量,并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爱情。

他应统战部邀请,参加政协礼堂新春聚餐,同行者包括首批特赦者杜聿明及第二批特赦者沈醉等。

后来,他被任命为全国政协文史专员,全身心投入工作。这段时间,他笔耕不辍,凭借亲身经历撰写发表了超过28万字的文稿。

1961年3月,陈赓将军不幸逝世,宋希濂得知噩耗后悲痛欲绝,带着泪水前往中山堂吊唁。

他专门写下回忆文章,感慨道:“陈赓的逝世是国家的巨大损失,对我个人而言,更是失去了一位难得的良友。他的伟大、忠诚和无私深深打动我。他从不自诩胜利者,谈话令人心服口服,难以忘怀。”

自1964年起,宋希濂连续多年担任政协委员。

1980年,他赴美探亲,与久别的子女团聚。考虑到夫人,他最终决定定居美国。

多年过去,宋希濂始终未曾忘记陈赓。在他心中,陈赓是自己后半生的引路人。他常感叹,若前半生能紧随陈赓脚步,定不会走过那么多弯路。

1985年初,宋希濂得知陈赓遗孀傅涯将赴美办事兼探亲,立即联系几位已在美的同学,大家对傅涯盛情款待。

傅涯将离开美国时,众人送至机场,赠与一笔钱款,恳请她代为购置鲜花,带回北京八宝山祭奠亡友英灵。

老作家魏中天与宋希濂晚年相识。魏中天透露,1990年至1993年间,他与宋希濂经常通信,彼此回忆往昔岁月。

1982年,宋希濂与黄埔同学在纽约发起成立“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”,他任总顾问。

他们共同拟定宗旨:海外侨胞不分党派立场,携手完成孙中山先生的遗愿。

1984年,政协领导联系宋希濂,认为其所处时代的历史变革及其著作反映了该时期侧面。随后,他的回忆录《鹰犬将军·宋希濂的自述》出版,很快售罄。

宋希濂最关心的,始终是祖国和平统一大业。

那一年,他与蔡文等人联合组织黄埔同学及家属联谊会,起草并通过新华社发表《宣言》,其中第一条即为“国家第一、民族第一、统一至上、建设至上”。

1993年2月,宋希濂在纽约辞世。他临终前的话语被收入自传,令人感慨万千。

他说:“若我尚在人世,祖国未能实现统一,我必嘱托子女:统一之日,家祭时不可忘告乃翁。”

发布于:天津市

Powered by ds体育下载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